■ 鄭杰
黨的十九大指出,“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中國紅十字會是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社會救助團體,是黨和政府在人道領域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在助推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改善弱勢群體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筑良好社會秩序、促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紅十字組織參與基層治理”,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紅十字事業發展的宏大課題。今年,浙江省紹興市紅十字會圍繞該課題展開調研,設計問卷,對全市進行分層抽樣調查和走訪,并通過實地調查和數據分析,從中尋找地市級紅十字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的價值依據和實踐路徑,為全國紅十字同仁提供參考。
紅十字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的優勢
紹興是全國最早建立紅十字組織的地市之一,市紅十字會機構改革起步早、力度大,理順體制十分徹底,組織構架基本健全,人員配置相對較強,加之不斷積累的品牌影響力,已經得到了全市群眾的信賴和支持。
組織體系較為健全。2007年,市級紅十字會從衛生行政部門獨立,定性為正縣處級群團部門,2010年,在全省率先徹底理順縣級紅十字會管理體制。目前,已形成市和區、縣(市)、鄉鎮(街道)“三位一體”的組織架構體系,建成鄉鎮(街道)紅十字會118個,建會率100%,發展成人會員32374 人,累計發展各類志愿者組織257 個。
人道資源實力雄厚。人財物是重要的紅十字人道資源,是提高基層群眾“三感”的重要支撐。市紅十字會自獨立以來,累計建立救助項目100余個,募集愛心資金逾億元,救助近10萬人,一大批因病因禍因殘致貧返貧的基層群眾受益。僅2018年“博愛送萬家”項目全市就投入355.96萬元,3614名困境人群獲益,化解了不少貧困所致的矛盾。
社會群眾認同度較高。群眾“知曉度”是參與社會治理的前提和條件。調查顯示,全市城鄉居民紅十字知曉率達85.83%;79.17%的群眾認為參加紅十字活動有益于關愛他人、奉獻愛心;62.50%的群眾表示愿意成為紅十字會會員或志愿者;70.83%的居民表示愿意通過紅十字會進行捐贈。因此,紅十字組織參與城鄉基層治理具有深厚基礎。
人道服務成果豐碩。市紅十字會按照立足基層、重心下移的要求,在開展鄉村振興、創建和諧社區、推動平安社會中創造了不少工作品牌。一是探索“美麗鄉村——博愛展示帶”建設。已成功建成6條展示帶,打造新時代“博愛家園”,努力打造農村紅十字工作的“新樣本”。二是探索形成城市社區紅十字“文化圈”。在全省率先建成城市中心“紅十字文化主題公園”,并在其周圍建設紅十字模范校、社區紅十字服務站,通過參與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融入黨群服務中心,形成社區紅十字圈。三是將紅十字參與養老服務試點落實在基層。推薦選出91家基層養老機構作為紅十字參與養老基地,建立5個示范基地, 20支敬老志愿服務隊,設立兩個100萬元的博愛助老基金、博愛大病救助基金。
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目前情況看,市紅十字會參與城鄉基層治理還處于實際探索階段,不少好的工作經驗成果沒有系統總結、梳理和推廣,缺少由“盆景”向“風景”轉變的引導和推動機制。
工作創新仍顯不足?!吧厦鏌釤狒[鬧,下面冷冷清清”的現象普遍存在,不少鄉鎮紅十字組織自主開展活動少,被動應付上級任務多,更談不上主動參與基層治理等工作。紅十字會參與城鄉基層治理的手段主要局限在重要時間節點的宣傳活動與內容單一的志愿服務。
基層基礎仍然薄弱。村級紅十字組織只占全市2400個行政村的5%,且大多數主觀能動性不足。全市有約15%的居民不了解紅十字組織;約14.17%的群眾認為,影響開展紅十字活動的因素在于周圍缺少平臺、沒有氛圍。
群眾自覺參與熱情仍待激發。近年來,紹興市民參與紅十字活動的熱情不斷高漲,但付之行動不多。79.55%的受訪對象認為,由于工作繁忙等因素影響成為會員或志愿者,22.73%表示無興趣加入。
政策優勢仍顯不夠。缺少剛性指導意見和政策措施,缺少可以借鑒的模式?,F有政策文件往往是原則性強、大而全,缺少可操作和具體化的條款,不夠接地氣,特別是缺少多部門合作、上下協調一致的聯動共享機制。
參與基層治理的意見建議
紅十字組織的法定職責和“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與“德治”高度契合,與“自治”相互促進,與“法治”有機統一,特別是“三救”“三獻”與“三治融合”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構成了紅十字組織參與城鄉基層治理的重要依據和條件。具體可從以下七個方面入手。
加強政策支持。一是強化頂層設計。上級紅十字會圍繞“紅十字參與城鄉基層治理”出臺專項意見,特別是對紅十字基層組織、服務方式、基本保障提出剛性措施,注重與牽頭部門聯合聯動、優勢互補、相互借鑒。二是注重政策保障。積極爭取地方黨委、政府支持,將“紅十字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納入加快推進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范疇,與工青婦一視同仁。三是加強牽頭部門聯合。堅持“大合唱”,積極與牽頭部門、兄弟單位甚至其他社會組織密切聯系,加強合作,把紅十字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的內容納入指導性文件。
夯實基層基礎。加大基層特別是村(社區)紅十字組織建設力度,通過深化群團改革,規范鄉鎮(街道)紅十字組織運行,探索村級紅十字組織建設試點。建議采取分類指導、分層推進措施:一是對經濟條件、基礎較好的村(社區),嚴格按照紅十字會法和章程,組建紅十字會,配備專兼職人員,定期開展與“三救三獻”核心業務有關的活動,因地制宜創建紅十字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的樣板,打造新時期發達地區“博愛家園”。二是對經濟條件一般、基礎一般的村(社區),鼓勵通過發展紅十字會會員、志愿者等形式,逐步推動會員和志愿服務團隊建設,支持多村(社區)聯合組建紅十字組織,逐步推廣紅十字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的活動。三是對經濟條件和基礎薄弱的村(社區),加強指導,注重扶持,通過發放“博愛互助金”、定期開展扶危濟困和志愿幫扶活動,讓群眾在活動中感知紅十字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的意義,改善鄉風民風,促進平安和諧。同時,各級紅十字會要以專兼職和上掛下派等方式充實基層人員力量,有效開展指導。
打造服務基地?!霸鋈?、去四化”是紅十字會群團改革的目標,也為紅十字組織參與基層治理指明了方向。要堅持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從城市向農村轉移,從“上層”向“一線”轉移,將優質資源、資金、人員向最需要幫助的基層地區、人群延伸,通過打造紅十字基層陣地的方式,鞏固和完善“博愛家園”和紅十字“文化圈”等陣地優勢,通過紅十字進文化禮堂、黨群服務中心、志愿服務博愛鄉村行、參與養老服務等基地,有效實現資源下沉。
創新服務載體。探索多元化載體,創造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和方式是參與基層治理的良策。關愛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智肢殘疾者等特定群體等是當前基層社會治理的重點和難點。據調查,最受群眾歡迎的志愿服務前三類項目分別是健康診療占57.5%、知識技能傳授占50.00%、心靈關懷占44.17%,紅十字會要圍繞這些群體創造更多的方法手段,如開展志愿幫扶、健康講座、項目救助、心靈關懷等,為黨委政府分憂、為困境群體解難。
注重規范引導。紅十字會不同于一般社會組織,必須嚴格按照紅十字會法和章程,嚴格管理、規范運行。一是加強管理。紅十字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無論獨立建立還是合作建立,均要對組織形式、活動內容特別是項目資金運作等進行監管,進一步提升公信力。二是注重引導。鼓勵各級紅十字會加強探索和創新,結合本地實際建立參與社會治理的組織形式,加強對各個階層群眾的特殊關愛,特別要注重“兜底”思維,對于黨委政府一時無力顧及的領域和群眾,加強關愛和幫助,充分發揮人道領域的助手作用。
建立激勵機制。紅十字會必須發揮基層和社會各界的作用,堅持權責利相匹配,對于紅十字組織參與基層治理提供積極支持以及發揮重要作用的基層單位和社會組織,要加大激勵,一方面通過購買服務等形式加強扶持;另一方面,對于志愿者要通過免費購買保險、積分獎勵、定期走訪慰問等形式加以關愛;再一方面,要積極推薦并為之爭取各類先進和模范,充分調動各種積極性,形成共治共建共享合力。
推動合作共享。紅十字組織參與基層治理,要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社會參與、全民協同?;鶎蛹t十字組織要積極主動當好黨組織的助手,做好“政府之所需、社會之所求、群眾之所盼”。一是借助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文化禮堂等陣地,將紅十字工作站、服務站和救護培訓、三獻工作有機融入,提供有形服務載體。二是注重與其他群團、社會組織聯系聯合,加強與其他社會組織合作,通過平臺共建、資源共享、發展共謀等,推動紅十字人道力量“落地生根”。三是積極打造紅十字組織參與基層治理品牌,圍繞特殊群體關愛、群眾心理疏導、鄉風文明倡導、和諧氛圍營造等培育扶持一批先進典型,宣傳推薦一批成功案例,形成紅十字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的經驗典范。
(作者系浙江省紹興市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