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春山遠 草木已蔓發
——淺談紅十字事業困境與發展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紅十字會作為人道主義運動的引領者,要努力讓紅十字精神從歷史故事變成社會實踐,讓紅十字志愿服務從個體自發變成普遍自覺,讓紅十字會從精神和思想的跟隨者變成文化和風尚的引領者,用一代代紅十字人的接續奮斗,促進紅十字事業一次次質變飛躍。有了這樣的認識和共識,全系統才能同向和同行。
新時代紅十字事業發展面臨的“三重困境”
改革是擺脫困境的必為之舉,創新是開辟新路的必然之選,必須堅持打開“心門”,推開“山門”,用刀刃向內的勇氣和接受一切變化的胸懷,不斷推進紅十字事業融入到社會發展的洪流中。
去年,四川省紅十字會針對自身存在的“弱”與“?!眴栴},提出“一拓二增,三合四升”的工作思路:一是拓展籌資規模和渠道;二是促進核心業務增量增效;三是強化文化融合、資源整合、團隊配合;四是提升行業執行力、公眾參與力、品牌影響力和社會公信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川省紅十字會首先著力改革運行模式,著眼目前全省紅十字會系統“上對下無支撐,下對上無訴求”的離散狀態,建立績效考核體系,嚴格落實目標責任制,切實強化工作指導、事業保障和“一盤棋”工作格局,努力將系統上下引入擔責履職的工作軌道;其次,改革評價機制,引入第三方對全省“博愛家園”項目進行評估,完成整體評估報告和30個精品項目的個案分析,為打造“博愛家園”升級版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改革項目運行,針對部分地方“博愛家園”項目多、能力不足的情況,引進服務型社會組織指導和參與“博愛家園”項目建設,切實轉變在項目工作中“重爭取、輕落實”“重數量、輕效益”的片面價值取向和不良工作態勢,起步很好,勢頭很足,但是對照年初制定的年度目標任務,工作量缺口依然很大,重點體現在組織動員不力、要素保障不全,需要得到進一步強化。
一是主業還缺乏主力。過去我們總是認為,紅十字會系統最缺的是財力保障,但現在看來,最缺的不是資金,而是人才,尤其是創意策劃、項目執行、品牌傳播、公關、咨詢、財務、法律服務等領域的專業人才。紅十字會的核心業務是“三救”“三獻”,但如果沒有一支力量穩固、運行健全、能力強勁的核心團隊,即使項目強撐起來,也不會走得太遠。特別是現代慈善公益業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傳統慈善是將捐贈人款物轉給受益人,現代慈善更注重投入與產出,一元錢的投入能夠帶來兩元錢以上的產出,同時還能夠撬動十元錢的投入。
如果各級紅十字會還是抱著做“二傳手”的心態,把錢從捐贈人“傳”給受益人,客觀上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F代金融、移動互聯技術這么發達,只需要把受助人的微信號收集過來,直接發紅包、轉賬就能實現捐贈目的,何必通過中間組織轉交?所以,做公益必須加強各個方面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專業的人,讓其做專業的事。
二是思路還缺乏思想。思路和思想是兩個概念,就象技術與科學,缺乏科學的指引,技術難以發展和進步。同樣,沒有思想支撐的思路,也是短視和狹隘的。當前,我們還習慣于從行政角度思考問題,從經驗角度解決問題,跳不出“機關化”“行政化”的圈子,所以感覺工作越來越不好做。而從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益服務,到騰訊、阿里巴巴向社會開放公益資源,我國的公益環境至少發生了兩個重大變化:第一,公益資源配置走向市場化,誰有能力誰做,誰干得好誰受歡迎;第二,公益組織開始分層化,資助型和自主型兩種公益形態迅速成長,不同公益組織的地位和權重正面臨巨大變化。
紅十字會該如何適應這種變化,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定位自己所在圈層,體現我們的格局、眼光和定力?毫無疑問,只有積極適應這些變化,才能跟得上形勢變化。各項工作的思路,必須以這個變化和自身定位來改變。但從目前情況來看,一些地方紅十字會的現代公益意識還很不明顯,共識尚未形成。以2018年“99公益日”為例,很多地方紅十字會還處于觀望狀態,參與性、積極性都不夠高,偏安思想嚴重。
三是品牌還缺乏品質。品牌打造、品牌傳播,是紅十字會的弱項和短板。從目前來看,各地紅十字會現在有很多品牌,但多為一些相對長期、較為固定的傳統工作,品質與真正的“品牌”相差甚遠,影響力遠未達到理想高度。以四川省紅十字會為例,十年來做了那么多工作,實施了那么多項目,但是出色出彩、叫好叫座的品牌幾乎沒有,328個“博愛家園”、持續近十年的“紅十字博愛周”,都沒有形成影響力,值得反思。
最讓人心痛的是。四川承接了最早一批“博愛家園”項目,但到了今天,其在全國的影響力、美譽度已遠不如貴州、云南。為什么?這里不僅有項目實施不力的因素,也有總結宣傳不夠的成分。在很多地方,項目爭取下來了,硬件建設完成了,但在接下來的項目管理、軟件建設、組織和生計等方面,卻普遍存在重視不夠、方式單一等問題。特別是對總會近年來比較重視的生計部分,很多地方謹小慎微,寧愿不做,也不愿冒任何風險,以致大批項目資金趴在賬上。
同時,對一些項目實施較好的地方,我們的經驗總結和傳播力度也十分不夠。近年,各地普遍重視新聞信息的及時傳播,但對工作研究、經驗總結等方面的信息傳播十分不夠,宣傳跟不上來,也沉不下去,既是全系統工作的短板,更是品牌建設的短板。
“五路破局”激發新時代紅十字事業發展燎原之勢
當前,紅十字事業面臨的挑戰還比較大,困難還比較多,但正因如此,成長空間也很大,各地務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基層創造性,讓紅十字事業的星星之火,在川蜀大地形成人道主義運動蓬勃生發的燎原之勢。
第一,要進一步明確前進方向。紅十字會要“強”起來,必須成為“研究型、服務型,專業化、智能化”機構。紅十字事業要“順”起來,必須致力于打造“平臺型、賦能型,透明化、特色化”的發展基礎。如果說,“一拓二增,三合四升”是走出困境的路徑,那么機構建設和事業發展的“兩型兩化”,就是新時代紅十字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機構建設需要向“研究型、服務型,專業化、智能化”邁進,主要基于兩方面考慮:一是紅十字會的定位。習近平總書記講,紅十字是一種精神,更是一面旗幟,引領人道主義運動。人道主義運動是什么?如何發揮旗幟和引領作用?決不是六項核心業務所能涵蓋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要“引”,就必須明確方向;要“領”,就必須有足夠能力。只有知道了方向,有了足夠能力,才能走到前面去,才能發揮引領作用。而要走在前面,就必須研究紅十字運動的歷史文化及其內涵演變,去研究趨勢,去順應期待,去實現服務。只有做公眾正在想的事和高需求的事,研究才是前瞻的,服務才是到位的。
二是紅十字會的地位。紅十字會是國際組織,應當具有“國際范”。不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紅十字會都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在工作要求和標準上,公眾會用同樣標準進行判斷。如果說,社會可以容忍草根ngo(非政府組織)在運行中的不規范、不完善;但是,具有國際影響力、深厚歷史和內涵的紅十字組織,絕不能戴上“落后”的帽子。所以,紅十字會各項工作必須走專業化道路,必須講求效率和效益,必須與科技進步同行。
紅十字事業向“平臺型、賦能型,透明化、特色化”邁進,同樣基于以下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提升影響力。什么樣的組織最具影響力?一定是資源輸出型組織、機會創造型組織。紅十字會是世界范圍內最大的人道組織,必須發揮引領、輻射和帶動作用,最能引領公益事業發展的,是先進的公益理論、價值觀和方法論。所以,紅十字事業必須成為平臺型、賦能型,能夠輸出與時俱進的公益理論、價值觀和方法論,為其它公益事業發展創造機會、賦予能力。二是增強傳播力。紅十字事業必須開放包容,只要有利于促進人道主義運動的、有利于傳播人道主義精神的,就要不排斥、不回避,公開自己的,接納社會的,同時也要體現自身特色特點,使紅十字事業始終融入社會發展,適應社會需求,同時又廣為公眾知曉。
第二,要進一步深化轉型思路。一是向面上拓展。紅十字會是一個組織相對健全的機構,也是政府重點支持的機構,必須替政府分憂,替群眾解難,全面承擔起法律和政府賦予的各項任務,不能想做就做、想做多少做多少。普遍性任務,必須要全面推開、全域實施,要形成面上的工作量。紅十字會法是一個全域法,沒有說明哪里可以不執行,哪里可以打折扣執行,所以要有面上工作量要求。紅十字組織依法履責存在盲區,就是失職。
二是向生態整合。不管自身承不承認,紅十字會已經置身于公益市場,競爭是必然存在的。而競爭,既強調分工,也強調協作,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才能適應競爭、融入競爭、善于競爭?,F在的機構改革,以效率為標準和杠桿,什么樣的機構都有可能被推到改革舞臺上,紅十字會也不例外?,F代公益界,也是一個分工與協作的生態圈,紅十字會必須融入這個生態圈。必須清晰地看到,現代公益事業已經不單純是捐贈人、受助人、公益組織的三角形關系,已經從最早的三角關系變成一種圓形的生態鏈,除了這三個部分,其它諸如智庫機構、服務機構、監督機構、教育機構等,都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大家在這個生態鏈里共生共榮。紅十字會領導干部必須具備整體觀和生態觀,不能把自己排斥在外。
三是向市場進軍。在公益領域,必須要有市場理念,要懂商業手法。目前,企業還是公益捐贈主體,占全部公益資源的60%以上。紅十字會必須開發這個資源、利用好這個資源。開發企業資源必須懂企業關注什么,公益金融、影響力投資等新興領域,都是目前企業關注度比較集中的領域,要去幫助企業實現目標才能獲得更多支持。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過,“所有的社會問題只有變成有利可圖的商機時,這些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紅十字會要引領人道主義運動,必須致力于把社會推向義利并舉的時代,參與共建“越積德越賺錢,越賺錢越積德”的良性社會。
第三,要進一步拓展優勢資源。一是組織優勢。與政府部門相比,紅十字會的確不具備組織優勢,但是與其它社會組織相比,紅十字會的組織優勢還是很突出的。省、市、縣三級組織的存在,為紅十字事業發展夯實了基礎。作為紅十字這棵大樹的“強枝”,市級紅十字會要積極統籌推進組織建設、隊伍建設,并為其賦能,將組織優勢轉化為團隊優勢、能力優勢。
二是背景優勢。各級紅十字會都是參公管理的社會團體,是黨和政府在人道領域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爭取黨委領導和政府支持,比其它社會組織更具優勢。特別是很多地方紅十字會的會長還是政府主要領導,常務副會長也大多從其它部門領導崗位上轉崗而來,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是其它草根社會組織不可比擬的。
三是機遇優勢?,F在是深化改革時期,機會很多。比如,結合新一輪機構改革,加快速度理順紅十字會管理體制。再如,“一帶一路”建設,是社會組織走出去,加強交流與合作的巨大機遇;又如,人口老齡化浪潮來臨,養老服務存在很大空間,紅十字志愿服務、生命關愛都是有優勢參與的。
四是平臺優勢。紅十字會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具有公募資質的機構,既要對外分享這個平臺優勢,也要對內用好這個平臺優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許多地方紅十字會籌資能力還比較薄弱,可以集中力量發展省級紅十字基金會平臺,促進省級紅十字基金會做強做大,產生“虹吸效應”,帶動全系統發展起來。
第四,要進一步錨定奮進目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把紅十字事業帶到哪里去?必須要有一個奮斗的目標,并向這個目標邁進,才能不辱使命、不負重托。過去一年,四川省紅十字會一直在定向和對標各省同行,確定了五項追趕目標:一是向京浙看齊,建立高效的救災救護體系。二是向豫魯看齊,建立有力的人道救助和生命關愛體系。三是向滇黔看齊,建立產出明顯的項目工作體系。四是向滬蘇看齊,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傳播體系。五是向蒙疆看齊,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四川省紅十字事業走出去。
在對標新興組織上,四川省紅十字會也確定了兩個努力方向:一是融入生態圈,構建微循環。積極融入到全社會公益生態圈中去,努力嘗試和接受新鮮理論和事物,切實打開紅十字事業發展格局,拓展和深化業務內涵。同時,努力在系統內開展實踐,建立與內部協同、與外部聯接的業務體系。二是完善業務鏈,促進專業化。用專業化手段推動核心業務健康成長,如在跟蹤和考察今年新培訓救護師資志愿服務情況的基礎上,選擇優秀師資組建省紅十字救護隊,開展對外合作和社會服務,打造一支與“第一反應”相媲美的社會化應急救護服務隊伍。
第五,要進一步強化學習動力。一要學習理論。既要學習經濟、政治、文化、管理各個方面的理論,也要學習企業社會責任、公益金融、影響力投資等現代公益理論,在先進理論指導下謀劃工作、推進工作、落實工作。只要思想不落伍,事業就不會落后;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二要學習業務。與政府職能部門相比,紅十字會業務比較單一,但是與其它社會組織相比,紅十字會業務又相對較多。每一項工作,從法律、制度,到機制、要求、措施,都需要進行學習和研究。要從粗淺、粗放型向精深、精細化轉變,有計劃地培養一批愛這一行、懂這一行、鉆這一行的人才。
三要學會借力。公益組織要想更好地完成任務、實現目標,不可能只靠自身力量,必須撬動專業資源一起參與。以四川省紅十字會今年舉辦的“6·14”獻血活動為例,總會把活動主場放在成都,明顯感到力量不足。一項專業活動,必須要有傳播、運營、展示等方面的合作伙伴,首先要辦得精彩,其次要組織嚴密,第三要影響力突出。只靠紅十字會幾個人,肯定干不好這件事。我們實施的公益項目,也需要用專業化的人做專業化的事。
總之,你若堅持奔跑,便不會永遠掉隊;你還保持觀望,就要當心他人跑出太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紅十字事業也翻開了新的一頁,各級紅十字會要在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正確引領下,盡全心,竭全力,努力譜寫新時代紅十字事業輝煌篇章。
(作者系四川省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